我國是世界荔枝原產地,擁有世界上最富有的種質資源及先進的栽培技術。我國荔枝分布于北緯18°—24°301,主要栽培產區是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海南、云南、四川、臺灣等。▍^)。廣東省是我國荔枝的第一產區,其品種資源、栽培技術、栽培面積及產量均居全國之首,堪稱“荔枝王國”。
我國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的國家,在我國又以廣東較早。在古文獻中,荔枝最先名為"離支",見于公元前二世紀后期司馬相如的《上林賦》中,后來又寫作"荔枝"。據葛洪《西京雜記》說:漢劉邦稱帝時(公元前206~195年),收到南海尉趙佗自嶺南進奉的荔枝,很高興,后來(公元前116年)他的曾孫劉徹攻破南越(亦作南粵,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地區),取嶺南荔枝百株移植到陜西,建"扶荔宮"一所,連年移植不息,后因風土 不適,終止移植,但荔枝果實不寒而栗源源進貢?梢,遠在公元前三世紀,南海一帶已廣種荔枝,而且能向陜西大批移植,說明當時育苗移栽技術已有相當水平。公元前二世紀的《上林賦》描繪了當時栽培荔枝的盛況,說是" 邱陵,下平原……煌煌扈扈,照曜鉅野"。這些文擊破記載,反映了我國在公元前二、三世紀,已出現荔枝的育苗移栽、廣泛種植的事實。而從原始簡單繁殖互育苗移栽、進而大批遠程北遠移栽,從原始少數栽培到平原、山地的廣泛栽培,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歷程。由此推知,我省開始栽培荔枝當早于公元前三世紀。
除廣東外,廣西、四川、福建、云南、臺灣等省在古代早亦有荔枝栽培。上面提到的《吳錄》關于"蒼梧多荔枝"的記載,說明當時廣西境內,荔枝栽培已很普遍。此外,三世紀初《南中八郡志》有"鍵犍為 道縣(四川境)出荔枝"(據《藝文類聚》引)的記載;杜甫詩有"憶過瀘戎摘荔枝"句;北宋前期(公元1059年)蔡襄的《荔枝譜》記述福建栽培荔枝之盛,說是"絳囊翠葉,鮮明蔽映,數里之間, 如星火",并記載了栽培品種三十多種;十四世紀初期李京撰《云南志》術及云南少數民族種荔枝販賣為業。臺灣亦產荔枝,但出現較晚,約在清初才見于記載。
在國外,越南、老撾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緬甸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、印度尼西亞、波多黎各、菲律賓、毛里求斯、馬爾加什、南非、古巴、洪都拉斯、巴拿馬、巴西、特立尼達,美國的佛羅里達、夏威夷、關島,澳大利亞的昆士蘭,也產荔枝,但都是直接或間接從我國引入栽培的。
我國栽培荔枝源遠流長,歷史悠久,歷代勞動人民在選育新品種及栽培技術上,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,不少古文獻對此亦有記載。十世紀六十年代或稍后,北宋初年鄭熊《廣中荔枝譜》著錄荔枝品種二十二個;稍后的十一世紀六十年代,有蔡襄著《荔枝譜》,敘述了荔枝的歷史、產地、運銷、食性、護養、加工和品種;公元1034年無大德年間編成的《南海志》"物產"章,記述了廣東荔枝的部分品種,計有十六個;公元1076年張宗閔《增城荔枝譜》著錄的荔枝品種有一百種;公元1597年徐勃著《荔枝譜》,亦錄有閩省荔枝主一百種,并敘述繁殖、栽培、加工利用等方法;成書于1602年的宋玨《荔枝譜》,雜錄了荔枝故事及荔枝酒、烹饌等;公元1612年曹蕃著《荔枝譜》,分述二十六個荔枝品種的特征;公元1628年鄧慶 著《荔枝譜》,集錄了種植荔枝的見聞;吳載鰲著《記荔枝》,記述、補充蔡襄《荔枝譜》;公元1683年陳定國著《荔譜》,專述福建長樂年產"勝畫"種荔枝的形態、名稱產地、熟期等;約在十七世紀五十年代,林嗣環著《荔枝話》,述及荔枝的品種、害蟲、估產等;十七世紀八十年代,陳鼎著《荔枝譜》,記述閩、蜀、粵、桂荔枝品種共四十三種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公元1826年吳應逵撰的《嶺南荔枝譜》,是繼已佚的《廣中荔枝譜》、《增城荔枝譜》之后現存記述嶺南荔枝的專書,分總論、種植、節候、品類、雜事六卷,廣輯前人記述,酌附個人見聞,是一部比較完整的荔枝專著。以上文獻資料,盡管限于時代條件及當時的科學水平,有些記載過于簡陋,有些傳說經過輾轉引載亦有訛誤,但是從中仍然可以看到我國勞動人民栽培荔枝具有豐富的經驗,F分幾個方面概括如下:
1、在繁殖育苗方面。古代種荔枝,主要是播種育苗,直到十世紀,不少地區仍用此法,所以有"荔實周天一歲星"(反指播種育苗所栽的荔枝樹要十二年才能結子)之說。到公元前二世紀時,大量荔枝苗木從"南越"遠移到陜西,而且能夠保持一定的成活率,說明當時繁殖育苗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。后來,又創造了高取壓條法---"鋸蘆",代替播種育苗,由有性繁殖進到無性繁殖。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改革,使荔枝品種原來所固有的或芽條變異所獲得的優良特性,能夠穩定地遺傳下來。高取壓條法(以下簡稱"高壓法")始于何時已無法考究,估計不會遲于公元四世紀。因為根據文獻記載,當時荔枝已顯然形成許多不同特性的品種,如仍沿用播種育苗,是不容易達到的。我省現存數百年至一千多年樹齡的老樹,分析其形態,亦似用高壓繁殖法育成的?梢娎笾Ω邏杭夹g,由來已久,到十三世紀,已有文獻記載。如張世南《游宦紀聞》中已有"取品高枝壅以肥壤,包以黃泥,封護惟謹,久則生根,鋸截,移種之"的記載。據說這是"三山"荔枝育苗法之一,稱為"掇樹法"。到十六世紀,據文獻記載,"高壓法"已相當普遍,播種育苗法已逐漸被 淘汰。如當時徐勃《荔支譜》載:"荔支入土種(播種育苗)者,薄不蕃……間有成樹者,經十余歲,稍稍結顆",但品質亦差。又鄧慶 《荔枝譜》亦稱:"荔子原無用核種者,皆用好枝刮去外皮,以土包裹,待生白根毛,再用土覆一過,以臘月鋸下(種之),至春遂生新葉。"至明代,另一種無性繁殖法--嫁接已應用。徐勃《荔支譜》對比法有詳細記載:"接枝之法,取種不佳者(為砧),截去原樹(砧)枝莖,以利刀微啟小隙,將別枝(接穗)削針插固隙中,皮肉相向,用樹皮封系,寬緊得所,以牛糞和泥,斟酌裹之。"其實,"嫁接法"的出現遠比徐氏的記載為早。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"高壓法"和"嫁接法",對荔枝品種和繁育改良起了很大作用。這兩種方法,一直繼承沿用到現在。
2、在選種、育種方面。荔枝品種,見于前人記載的相當多。遠在三世紀,郭義恭在所撰《廣志》里,述及"焦核"、"春花"、"胡偈"、"鱉卵"等品種。到北宋前期,鄭熊所撰《廣中荔枝譜》載有廣東產荔枝二十二種;蔡襄《荔枝譜》載福建產荔枝三十二種;其后十幾年,張宗閔撰《增城荔枝譜》著錄的荔枝品種有一百個之多。各譜所記品種,雖未經鑒定,但荔枝品種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越來越豐富,這個事實說明了育種日益進步。這是勞動人民孜孜不倦地對果實的色、香、味以至果形、果肉、結果特性等方面,長期進行反復觀察和定向造反培育的結果。
3、栽培撫育方面。早在公元前二世紀,我國對荔枝適宜的風土已有研究,能根據品種特性,或種于山地,或種于平原,或種于堤岸。到蔡襄撰《荔支譜》,已明確指出"荔枝宜肥(土)……凡近水則種水枝(按:指適于低地的荔枝品種群),近山則種山枝(按:指:適于高地的荔枝品種群)……廣州凡礬圍岸,皆種荔支、龍眼,或有棄稻田以種者,田每畝荔枝可二十余本"。指出了荔枝的適應性。又云"荔支屬火,宜使向陽"。點明了荔枝需要的日照要多。在栽培管理上,早已注意到對培土壅肥要適時進行。這方面的資料見載于獻,如徐勃《荔支譜》載:"秋冬之際,以淤泥和糞壅壓其根";鄧慶 《荔支譜》載:在春初"新正┅┅肩沃土堆積樹根";稍后的《廣東新語》述及:"荔枝又貴以沃土厚培,使根深不撥,膏澤上行,沙水下滲,然后枝條郁茂。┅┅語曰,荔枝宜肥"。在防護技術上,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,特別是對防寒技術。公元前二世紀,移植到陜西這樣寒冷地方的荔枝,有一些植株數年后還保持"梢茂",這必有其特殊的設備和方法。到十二世紀前期,曾移種荔枝于黃河流域的汴京(開封)保和殿,能成活又能結實,這種"密移造化"工夫,反映了防寒技術之卓越。其具體作法,據一些《荔枝譜》載述,是采取覆、護、釀熱加溫、寒前培土壅肥等措施。如工會蔡襄早就提到"深冬覆之,以護霜霧"的話,后來徐勃也提到"當極寒時,樹下以稻草煨蘊之┅┅秋冬之際以淤泥和糞雍壓其根。"皮外,對防烈日、治蛀蟲和逐鳥獸(食果蝙蝠)以至以蟲治蟲(即用蟻除蠹)等保護工作,也早就注意到。如:"(初種時)以芻草蓋覆,使烈日不及"(見《廣東新語》);"破竹五七尺,搖之答答然,以逼蝙蝠之屬"(見蔡囊《荔支譜》);"高州西荔支村┅┅系竹索引大蟻往來出入籍以除蠹"(見吳應逵《嶺南荔支譜》)。這些經驗都是很寶貴的。
4、在收獲、貯藏方面。適時摘果由來已久,四世紀的《廣志》提及采荔枝要等到"翕然俱赤"時才一齊"下子"。五世紀前后朱應《扶南記》載:當摘果時,"必以刀斧蠡(割)其枝",將本年已結果面來年不會結果的枝條截去以促進新梢發生。在貯藏上,前人早就深知荔枝鮮果的特點,白居易的《荔支圖序》就載有荔支"一日而色變,二日而香變,三日而味變。"幫前人對貯藏之法,多有研究,除加以干制、醬制、漬制等處理外,據說保藏鮮果有下列一些方法:(1)擇巨竹,開一竊,置荔枝于竹節中,密封。(2)以蠟封蒂,浸于密水中。(3)入瓦壇中密封倒沉井中。這些都是距今四百年前后一些文獻所述及的,對今天研究荔枝的貯藏問題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5、在加工利用方面。制荔枝干已有悠久的歷史,公元前二、三世紀,嶺南逐年進貢的荔枝,當就是干制品。荔枝的干制早期當是風干和曬干,后來才知道培干。其法,如蔡襄《荔支譜》的記載,是"白曬者┅┅烈日乾之,以核堅為止"。徐勃《荔支譜》記載的焙法是"擇空室一所,中燔柴數百斤,兩邊用竹 各十,每 盛荔三百斤,密圍四壁,不令通氣,焙至二日一夜,荔遂乾。"也有荔枝用為"醢"和"醬"的。有漬以"紅鹽"的,據稱:"以紅鹽鹵浸佛;t漿,投荔枝漬水,曝干色紅而甘酸,可三、四年不蟲"。有漬以糖蜜的據稱:"以鮮荔枝投酒,浹荔初熟者,味帶微酸時,榨出白漿,將蜜勻煮┅┅結成香膏"。這些資料先后見于各《荔枝譜》。此外,其他用途不斷不少,除果肉外,對其殼、核等部分也知道作藥用。
以上只是現存一些述及荔枝文獻的記載,很不齊全,僅僅反映古代荔枝栽培的一鱗半爪,但已足以說明我國栽培荔枝歷史悠久,以驗豐富,和勞動人民的創造性了。
我省的荔枝業,遠在古代就很昌盛。在荔枝產區,最初是供應當地,其后則遠銷外地。中唐(公元八世紀)后,以荔枝作為商品生產者日多,到五代十國時(公元907年至960年)有文獻記述廣州一帶荔枝生產的盛況,說是"漫山皆荔"、"連江荔子"(見宋方信孺《南海百詠》),可見其集約程度之高,并非一家一戶的零星栽培。到北宋(公元十世紀)以后,生產更盛,內銷各省,外銷各國,當時文獻稱:"閩粵荔枝食天下,其余被于四夷","入京師,外至北戎西夏,其東南舟行新羅、日本、琉求、大食之屬,莫不愛好。"明、清之交(十七世紀)的文獻也稱:"每歲估人鬻者,水枝七之,山枝三、四之,載以拷箱,束以黃白藤┅┅舟船弗絕"。"廣大多衣食荔枝、龍眼贍口"。以上文獻記載,說明我省荔枝遠在古代產銷就很發達,早就名馳中外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