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
黑松原產日本及朝鮮半島東部沿海地區。我國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等沿海諸省普遍栽培。
形態特征
常綠喬木,高可達30公尺,樹皮帶灰黑色。2針一束,剛強而粗,新芽白色,冬芽各針葉長約6~15公分,斷面半圓形,葉肉中有3個樹脂管,樹脂道中生。葉鞘由20多個鱗片形成,長約1.2公分。四月開花,花單,雌花生于新芽的頂端,呈紫色,多數種鱗(心皮)相重而排成球形。每個種基部,裸生2個胚球。雄花生于新芽的基部,呈黃色,上生多數雄,成熟時,多數花粉隨風飄出。球果至翌年秋天成,鱗片裂開而散出種子,種子有薄翅。果鱗的麟臍具有短刺。
生長習性
陽性樹種,喜光,耐寒冷,不耐水澇,不耐寒耐干旱、瘠薄及鹽堿土。適生于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區域,喜微酸性砂質壤土,最宜在土層深厚、土質疏松,且含有腐殖質的砂質土壤處生長。因其耐海霧,抗海風,也可在海灘鹽土地方生長?共∠x能力強,生長慢,壽命長。黑松一年四季長青,抗病蟲能力強,是荒山綠化,道路行道綠化首選樹種。
景觀用途
經抑制生長,蟠曲造型,姿態雄壯,高亢壯麗。均富觀賞價值,黑松盆景對環境適應能力強,庭院、陽臺均可培養。其枝干橫展,樹冠如傘蓋,針葉濃綠,四季常青,樹姿古雅,可終年欣賞。在生長期間,宜陳放于室外陽光充足、空氣流之處,不宜長時間放置于室內。多年培養的黑松樁景,老干蒼勁虬曲,盤根錯節。
繁殖方法
以有性繁殖為主,亦可用營養繁殖。其中枝插和針葉束插均可獲得成功,但難度比較大,生產上仍以播種育苗為主。苗床播種、容器育苗應用都很普遍。
病蟲害及防治方法
黑松常見的病害有葉銹病、落葉病、葉枯病, 曲枝病, 苗木立枯病, 猝倒病和松瘤病等。
防治措施:
松針銹病及松瘤病可噴灑65%可濕性福美鐵或福美鋅300倍液;落葉病可噴灑0.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。
松苗猝倒病,用75%敵克松4至6克/平方米澆灌苗床;
松苗葉枯病用40%多菌靈800倍液或40%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噴霧。
黑松苗木立枯病,應以預防為主。苗木出土后每隔5~7 d 噴1 次等量式波爾多液(硫酸銅∶生石灰∶水= 1 ∶1 ∶100) ,連續噴2~3 次。發現有猝倒病時,立即用72 %的普力克0. 125 %~0. 017 %的溶液和1 %的硫酸亞鐵交替使用,每周噴1 次,使用硫酸亞鐵溶液時,每次噴完藥液30 min 后要用清水沖洗幼苗,以免造成藥害。
常見的蟲害有蚜蟲、介殼蟲、松毛蟲, 紅蜘蛛和松梢螟等。
防治措施:
紅蜘蛛和松梢螟等可用50%殺螟乳油1000~1500倍液,或用40%樂果乳油2000倍液噴殺之。
日本松干蚧,用3至5倍50%久效磷乳油或40%氧化樂果防治;
松毛蟲用50%敵敵畏乳劑1000 至1500 倍噴殺即可。
主要病蟲害介紹:
松毛蟲
形態特征: 松毛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,雌成蟲體長28mm左右,翅展70mm左右,雄蛾比雌蛾略小。體褐色、灰色兩種。翅面上有數條深褐色波狀橫紋,亞外緣線由7-9個黑點組成3字形紋。后翅為棕色或灰褐色。卵橢圓形綠色。老熟幼蟲體長65mm左右,體灰黑色,體側具有長毛,花紋明顯。胸部有兩條明顯的深藍色毒毛叢帶。各節有肉瘤2個,上面長有黑藍色毛束。蛹棕褐色,末端稍彎曲。繭絲質,灰白或淡褐色,附有黑色毒毛。
松梢螟
形態特征:松梢螟隸屬鱗翅目螟蛾科,成蟲體長10-16mm,翅展約24mm;前翅灰褐色,翅面上有白色橫紋4條,有明顯大白斑一個,后緣近橫線內有黃斑。卵近圓形,長約0.8mm,黃白色,近孵化時暗赤色。老熟幼蟲體長約25mm,暗赤色,各體節上有成對明顯的黑褐色毛瘤,其上各白毛一根。蛹長約13mm,黃褐色,腹末有波狀鈍齒,其上生有鉤狀臀棘3對。
日本松干蚧
被害樹一般樹勢衰弱,生長不良,針葉枯黃,芽梢枯萎,以后樹皮增厚、硬化,卷曲翹裂。易發生軟化垂枝和樹干彎曲,并常引起次期病蟲害的發生。
形態特征:日本松干蚧隸屬同翅目珠蚧科,雌成蟲體長2.5-3.3mm,體璧柔韌,體節不明顯。觸角9節,基部2節粗大,其余各節為念珠狀。雄成蟲體長1.3-1.5mm,翅展3.5-3.9mm。頭、胸部黑褐色,腹部淡褐色。觸角10節絲狀,足細長。前翅發達,膜質半透明;后翅退化為平衡棍。腹部末端有1個鉤狀交尾器,向腹面彎曲。卵囊白色,橢圓形。1齡若蟲,橙黃色。蟲體背面兩側有成對的白色蠟條,腹面有觸角和足等附肢。2齡無肢若蟲,觸角和足全部消失,雌雄分化顯著。3齡雄若蟲外形與雌成蟲相似,但腹部狹窄,無背疤,腹末無"八"形臀裂。 |